真菌与细菌多样性及组成的对比作用:驱动大尺度竹林根际与本体土壤多功能性的关键机制

《BMC Microbiology》:The contrasting roles of fungal and bacterial diversity and composition in shaping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rhizosphere and bulk soils across large-scale bamboo forests

【字体: 时间:2025年04月28日 来源:BMC Microbiology 4

编辑推荐:

  本研究针对单一森林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特性与多功能性(SMF)关系不清的问题,通过分析中国毛竹林6个样点的根际与本体土壤,揭示了细菌多样性主导本体土壤多功能性、真菌驱动根际土壤功能的差异化机制,并发现稀有微生物类群的关键作用。该研究为气候变化下土壤-植物-微生物互作提供了新见解,发表于《BMC Microbiology》。

  

土壤是维系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核心载体,其多功能性(SMF)直接关系到碳封存、养分循环等关键生态过程。尽管已知微生物在SMF调控中起核心作用,但现有研究多聚焦本体土壤,忽视了根际这一植物-微生物互作的"热区"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在单一森林类型(如毛竹林)的大尺度空间格局下,微生物特性与SMF的关系仍存在显著认知空白。

针对这一科学问题,北京大学、国际竹藤中心与瑞士联邦森林、雪和景观研究所WSL的Wen Guo、Mai-He Li和Lianghua Qi团队,在中国毛竹主要分布区的6个样点(跨度160万平方公里)采集了144份根际和48份本体土壤样本,结合高通量测序(16S rRNA V4-V5区与ITS2区)、随机森林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(SEM)等技术,系统解析了微生物群落与SMF的关联机制。

??关键技术方法??
研究采用跨纬度梯度采样策略,通过无菌刷取法分离根际土壤,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细菌和真菌测序,结合PICRUSt2和Fungaltraits预测功能潜力。采用Z-score标准化构建SMF指数,通过LEfSe分析差异微生物类群,并运用SEM揭示环境-微生物-SMF的级联效应。

??微生物多样性呈现"根际-本体"分异??
α多样性分析显示,本体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根际(图1a,c)。NMDS和PERMANOVA证实,土壤区室(根际vs.本体)和样点位置共同驱动群落结构分异(图1b,d)。根际富集Chloroflexi、Planctomycetota等寡营养菌,而本体土壤以Pseudomonadota等富营养菌为主(图2)。

??SMF与微生物多样性的负相关颠覆认知??
线性混合模型(LMMs)揭示:在根际土壤中,真菌α多样性(尤其是丰富度)与SMF呈显著负相关(图3a,b);本体土壤则表现为细菌多样性主导的负相关(图3c,d)。β多样性分析进一步显示,真菌群落组成变化与SMF正相关,而细菌无显著趋势(图4)。

??环境因子的区室特异性调控??
气候因子(年均温MAT与降水MAP)对根际SMF的影响强度远超本体土壤(图5)。SEM阐明:本体土壤中,pH和含水量(WC)通过调控细菌多样性间接影响SMF;根际土壤则依赖真菌多样性及组成的改变(图6a-d)。随机森林分析发现,稀有类群(如WPS-2、Myxococcota)对SMF的预测贡献超过优势菌门(图7)。

??功能预测揭示机制差异??
代谢通路分析表明,本体土壤微生物偏向基础代谢,而根际菌群富集信号传导和环境感应相关基因(图8)。真菌功能组预测显示,根际腐生菌比例升高可能通过加剧营养竞争导致"多样性-功能"负相关。

该研究首次在单一森林类型尺度上揭示了土壤区室对微生物-SMF关系的调控作用:本体土壤遵循"细菌多样性-真菌组成"双驱动模式,而根际土壤受真菌特性主导。这一发现挑战了微生物多样性必然促进功能的传统认知,提出功能冗余、生态位竞争等可能是负相关的潜在机制。研究特别强调,气候变化通过改变根际微环境(如分泌物组成)可能优先影响根际SMF,而稀有微生物类群在维持多功能性中具有超比例贡献。这些成果为竹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,也为全球变化下的土壤功能预测建立了新框架。

相关新闻
生物通微信公众号
微信
新浪微博
  • 急聘职位
  • 高薪职位

知名企业招聘

热点排行

    今日动态 | 人才市场 | 新技术专栏 | 中国科学人 | 云展台 | BioHot | 云讲堂直播 | 会展中心 | 特价专栏 | 技术快讯 | 免费试用

    版权所有 生物通

    Copyright© eBiotrade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

    联系信箱:

    粤ICP备09063491号